民營經濟推動中小企業IT浪潮:中小企業IT市場的十五年
盡管不是完全對應,但自1992年至今的十五年,差不多正是中國民營經濟騰飛的十五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對中國社會將產生異常深遠的影響。
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下!币辉~還代表時髦,在這十五年里,從政治、經濟層面上,政府全面退出計劃經濟時代,從下向上看,過去一直被限制的第三產業松綁,現在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中堅,匯聚著絕大多數民間資本;從上向下,從最初的集體制、國有企業逐步股份制、轉售,到如今連軍工領域都允許民營資本的進入,也為民營經濟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舞臺。但受限于社會形態的不同發展時間,以及國內市場顯著的區域差異,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還并沒有進入到類似歐美那樣私人資本占據經濟主體地位的階段,企業規模有限,也因此與簡單按企業類型劃分的“中小企業”這個群體劃上近似的等號,簡單說,看中小企業市場,必須得看到它背后與國有和壟斷型企業所不同的經濟屬性。
由全國工商聯主編,去年11月發布的2006民營經濟藍皮書--《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第三卷(2005-2006)》中就提到,截至2005年底,內資民營經濟在GDP中所占比重為50%,加上外商和港澳臺投資經濟,“十五”期末兩者相加的比重已經占到了65%,國家統計部門的數字表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4000 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6%,以民營經濟為核心的中小企業,無疑已經是社會經濟的主體。
中小企業接觸IT并非自覺自愿,這其實也是整個中國卷入IT大潮的一個側面寫照,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科研機構、重點院校就開始接觸到IT應用,但IT商業意識都沒有醒覺,更不必談商業IT應用。進入九十年代后,X86和Windows推動IT進入個人時代,才由個人應用推動,從辦公的事務處理,到財會電算化,逐步再到互聯網時代,商業社會也在同期漸漸成型興盛,IT產業本身也才進入成熟期,三者的結合,才算為中小企業的IT應用普及提供了應有的土壤和氣候。
在這個階段,中小企業的IT采購之路也曲折蜿蜒,早在90年代初,電腦還是神秘高貴之物,IT產業初生的暴利伴隨著的是采購渠道的隱晦和扭曲,為換一塊硬盤而坐飛機來回的花費在利潤中仍是小頭,這樣的故事至今代表著IT產業對那個時代商業暴利的回味。而90年代中期之后,從電腦一條街到電腦城,這個產業在個人消費端的成熟,為中小企業的采購提供了初步的解決之道,賣場采購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中小企業IT采購的主體模式。
隨著IT在商業應用上的不斷深入,IT產業開始進入成熟的發展階段,競爭為消費者帶來的直接收益就是雙方地位的逐步平等,在新的形勢下,IT行業開始認真以市場的眼光來看待消費者,市場定位和渠道的設計、執行和維護,自覺不自覺地為中小企業提供了開始變得豐富起來的采購空間,也就是自聯想、方正、長城、浪潮等國內廠商以渠道奠定國內IT市場地位的階段,中小企業開始接觸到一個專業化和相對集中的采購渠道。
更進一步的,全球化腳步不停,國外IT廠商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紛紛殺入,他們帶來了更先進的營銷理念,在經歷了長短不同的水土不服階段之后,堅持下來的國際化IT廠商所推動的觀念變革和競爭加劇,使得中小企業可以不再依賴單一的采購渠道,更晚期進入的戴爾公司正是其中的典型。
建立在這個巨大群體上的IT市場到底是個什么情形,目前CBI預估的數據是2006年市場總量為1427.7 億元,對比全年4800億元的市場總量,不到三分之一,大致的年均增長率是16%左右,略高于整體IT市場15%的增長率。但這個市場,采購個體廣布于全國各個區域,這些企業沒有足夠的IT隊伍和知識來支撐自己的需求分析、采購決策,信息的不對稱使得他們的采購模式被眾多其他因素所影響,難以總結規律,中小企業這IT的十五年,還只是個開始。
企業戰略與企業生命期的糾纏:中小企業IT需求的十五年
4000萬家中小企業僅僅只是一個形容詞,至少對IT產業而言是這樣,相關數據顯示,在這4000萬家中小企業中,有IT應用的僅占一成,而達到“持續規!盜T應用的中小企業,不超過20萬家,也就是說,只占這個4000萬家的千分之五。
所謂“持續規!,也就是說以IT為基礎所支撐的企業管理和業務應用,例如紡織廠的生產線管理系統、空調制造企業的ERP系統等等,有完整的IT基礎系統支持業務或者管理應用。
如前所述,中小企業的IT應用發端于個人應用,對應的是桌面辦公領域,而后對應的又是財會電算化的需求,這也是國家政策法規的推動,之后主要是兩個方向,一是互聯網的影響,不管是基礎的信息溝通還是更進一步的網絡營銷,中小企業的IT投入都不得不考慮這一方面的需求;另一個方向則是IT產業的推動,結合企業管理的國外理念和手段,以IT來做實現,企業管理應用到現在對中小企業來說已經不是要不要用的問題,而是怎么用和用什么的問題。這幾個階段貫穿于中小企業這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到如今,搭建了層次完整的IT系統的中小企業又開始發現,信息集成逐漸成為又一個需要努力的大方向,這也是商業IT應用的又一階段的開始。因企業發展階段等的不同,這幾個階段也相互交錯,并沒有整體上的規律,只能從地域、行業等單獨的角度來做可比性的觀察和分析。
中小企業是個性強烈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出身各異,本事不同,對未來的想法不一樣,對環境的感受也有各自的差別,對IT的認識更難說一致,但從中小企業的共性來看,與IT需求之間還是有著緊密的聯系,正是這樣的聯系,決定了中小企業的IT采購行為。
關于中小企業的總結,核心一點就是“生存”,雖然國家一直從政策方面推動和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但由于舊有體制的影響和經濟體系的不完善,中小企業可以說是在一片荊棘中發展壯大,從整體而言,他們所面臨的生存壓力遠大于對未來前景的期盼,因此企業戰略的核心往往都是圍繞“開源節流”而展開的。
中小企業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缺錢,雖然IT行業現在向企業灌輸IT是一項投資的觀念,但對于支撐業務運轉都需要全力以赴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種投資未免太長線了。國家相關部門以及民營經濟的相關組織歷年各項調查都指出,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資金問題。
錢少是一個大問題,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中小企業的生命期普遍短暫,70%以上的中小企業只有3到5年的生命期,這不僅與資金問題有直接關系,也與企業難以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業務環境有關,造成這個問題的因素是社會性的。